关灯
护眼
    真宗走了,可真宗留下来的烂摊子还得有人收拾。乾兴元年二月,根据真宗遗诏,十二岁的皇太子赵祯(受封皇太子时改名)登基,是为宋仁宗,一切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刘娥处分。

    刘娥经过多年与前朝大臣的较量,已经成长成一名出色的阴谋家,虽然后来实行过不少有益国家的政策,但她根本不配与寇准王安石这种政治家相比,说一千道一万,只是个阴谋家,而已。

    阴谋家刘娥采取的第一个措施,就是打击曾经的头号政敌:寇准,和寇准的铁杆宰相盟友:李迪。

    怪了,寇准和李迪都已经被贬出京城了,还打击个什么呢?

    阴谋家的逻辑是斩草必须除根,刘娥找到了丁谓。

    平心而论,如果丁谓没有后来对寇准的一系列迫害,没准儿在历史上名声也不至于那么臭,毕竟执政水平是实打实的高,制定的各项政策也确实有利于国家,即使是后来跟寇准政见不合也最多就是政治路线问题,现在提宋代“五鬼”都不见得有几个人知道,大名鼎鼎的王钦若都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,但是丁谓就很多人都知道,大奸臣。

    人这一生路很长,无论你之前有多么伟光正,关键时刻选择了与人民为敌,你就要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
    这话也适用于刘娥。

    在迫害寇准和李迪的问题上,丁谓与刘娥一拍即合,但两位前宰相名气实在太大,群众基础太好,又没有实打实的原则性问题,没法儿彻底消灭,但是丁谓不愧是顶级人精,琢磨出一套阴招儿。

    当时寇准被贬在道州,李迪被贬在郓州(今山东郓城),在刘娥的授意下丁谓安排了将两人再次贬谪:寇准贬至雷州(今广东雷州半岛),李迪贬至衡州(今湖南衡阳)。

    贬谪的圣旨拟好之后,丁谓安排了使者去给寇准和李迪传旨,特意交代使者,骑马前去,马头处悬挂锦囊内裹宝剑,到两人住所之后不进屋,不答话,只观察两人反应。

    使者携圣旨而来,示宝剑,不宣旨,不言语,这是古代帝王逼臣子自杀的标准礼仪。

    使者先来到寇准家,一副肃杀气氛,寇准家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,寇准当时正在喝酒,镇定自若,也不主动迎接,只是派家人告诉使者,别搞得神神秘秘,如果朝廷真的要将寇准赐死,直接宣读圣旨就是。你是使者怎么着,你不说话我也不鸟你,你有本事你就一直在门外站着,我坐着你站着,我吃着你等着,看谁能耗过谁。

    使者果然先顶不住了,只好宣读圣旨,贬谪寇准至雷州。

    寇准哈哈大笑,接着喝酒。吃饱喝好,安然睡去,第二天收拾行装,出发前往雷州。

    到了雷州之后,因为实在太过偏远,雷州当地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,老百姓仰慕寇准,知道偶像来了都纷纷跑来给寇准盖房,寇准欣然安顿下来,除了偶尔处理政务之外,主要时间都用来读书、写诗,平静恬淡,再也没人可斗争了。

    雷州远,距京城何止千里之遥。寇准呐,实在是太累了。他一生经历太宗朝和真宗朝,保完了真宗又保仁宗,斗完了西夏人斗契丹人,斗完了王钦若陈尧叟斗丁谓林特,一生五起五落,但从未停止过斗争,所有的斗争都只有一个目的:为百姓,为国家。

    转过年去的天圣元年(公元1023年)九月,寇准于雷州病逝,享年62岁。

    丁谓当时派出去两名使者,一名往南去道州忽悠寇准,被寇准轻易识破,另一名往东去郓州忽悠李迪,在李迪这儿差点儿得逞。

    使者快到的时候就有人给李迪通风报信,说京城派出使者,一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,马头挂包裹宝剑。李迪一听这架势,搞不好就是朝廷要赐死自己,为了不让人家骑脸催,不如自己先行了断,幸亏被儿子及时发现捡回一条命。

    使者来后仍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态度,好在李迪有一名忠心耿耿的门客拼死抗争要跟使者同归于尽,使者胆怯之下只好宣读圣旨,原来朝廷并非要赐死李迪,只是贬谪到衡州而已。

    给寇准李迪落井下石完了之后,丁谓环视朝堂,一时间颇有一览众山小的寂寞,丝毫没留意到平静朝堂下面的暗流汹涌。

    仁宗刚即位没多久,根据真宗遗诏刘娥要代理处分军国大事,早朝时候要跟仁宗一起接受文武百官朝拜。但仁宗年幼早上起不来,刘娥就向中书提出,仁宗以后就不再起早朝了,由自己代为参加早朝接受群臣朝拜。

    首相丁谓直接拒绝,皇上不在,你太后刘娥跟广场舞大妈有什么区别?单独接受群臣朝拜,这赵家天下是要改性刘?

    丁谓挺硬气,这事儿办的没毛病,皇帝不在,太后啥也不是。可刘娥觉得丁谓这是飘了,敢针对自己了,得使点儿手段了。

    丁谓这个时候还真是无所谓,管你有意见没意见,整个朝堂上都是我的人,我要令行禁止还需要你发表意见?

    紧接着,丁谓又注意到了后宫费用超支问题,安排三司对后宫开支进行核算,减少不必要的开支。

    刘娥怒了,真宗刚死,丁谓这王八蛋还是老娘一手扶持起来的,宰相位置上才做了几天,就打算欺负这孤儿寡母了?

    没想到刘娥还没来得及出手,丁谓自己人先捅了娄子,还是个大篓子。

    乾兴元年五月,有关部门汇报,负责真宗陵寝修建工程的大内宦官雷允恭擅自改变陵寝位置,导致位置改变后陵寝开挖遭遇大量地下水倒灌。

    水冲帝王陵,这可出了大事儿了。

    古代帝王往往会在驾崩前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,有的死前就修好了,死后“住进去”,有的死的突然,陵寝要等修好之后才能住进去。真宗刚驾崩时,陵墓还没修好,现在工程还没完遇上水冲,大凶之兆,举朝哗然。

    根源就在于这个雷允恭身上。

    雷允恭原本只是皇宫里一名普通的宦官,周怀政政变失败被杀后,雷允恭揭发了周怀政指使亲信朱能伪造天书的罪行,被丁谓注意到,接下来二者结成了政治上的同盟,雷允恭也在丁谓的帮助下步步高升,逐渐做到了宫中宦官一把手的位置,并且像前任一把手周怀政一样,兼任了资善堂都监。

    短时间内坐火箭提拔到这个位置,普通人想都不敢想,可雷允恭不是普通人,人家有更高的追求。

    有宋一朝,宦官监工帝陵为传统,一般来说皇帝陵寝按部就班的修建不要出岔子,完工之后大家都是有功之臣论功行赏。可真宗陵寝修建的时候,雷允恭因为要处理宫里大大小小的事务,已经是太后的刘娥就没有安排他去监工。

    雷允恭显然不甘心当一个后进主义者,声泪俱下的找到刘娥,请求允许他去外出监工,刘娥看雷允恭实在诚恳,也就勉强同意了。

    雷允恭来到陵寝现场,工地上施工正在紧张进行,驻场的司天监官员刑中和看到宫里的领导来了赶紧上去巴结,并且瞧瞧告诉雷允恭一个秘密,沿着目前的陵寝位置向山上百步之外还有一处风水宝地,陵寝移到那个位置会对子孙后代大有好处,就像秦王坟的香火一样。

    秦王指的是赵廷美,赵廷美这一生酸楚,但是子嗣众多,雷允恭也就是这几年提拔速度过快,膨胀的不得了,居然操起了不该他操的心,问刑中和,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不用?

    刑中和回答看那处位置下方可能会有石头和地下水,不利于陵寝建设。

    雷允恭上头了,告诉刑中和,真宗只有一个孩子,没其他子嗣,如果能够像秦王一样子嗣众多,那肯定是大大的好事,我决定了,马上迁坟。

    刑中和吓坏了,自己也就是那么多嘴一说,没想到雷允恭玩儿真的,提醒道,工程建设可不是儿戏,帝陵建设工期是死任务,朝廷要求七月交付,擅自迁坟赶不上工期就是死罪。

    雷允恭毫不在意,要求现场农夫统一听从命令,赶紧迁坟,自己马上进宫禀报太后,看谁敢不同意。

    雷允恭这可真是膨胀到了作死的程度了,帝王陵寝建设可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小区建设,黑心开发商约定的交付日期说延期就延期的,古往今来,因为帝陵未按期完工砍掉的脑袋不计其数,雷允恭真是干着太监的工作,操作皇帝的心。

    作死的雷允恭真的就回去找到刘娥禀报了,刘娥大吃一惊,问雷允恭如此重大事项怎么就敢拍板。